![](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selenathomas/1383027955-3579212424.jpg)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selenathomas/1383027956-4192502916.jpg)
初入冬的週末,陽光意外地和煦,蔣老師一貫輕鬆自在,以獨特的磁性嗓音,再度引領聽眾一同重回璀璨精彩的文藝復興時代。將打從25歲那年背著背包,從巴黎一路搭便車前往義大利,親臨文藝復興時代巨匠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1475-1564)其作品現場忍不住潸然淚下起,30多年來醞釀發酵的深遠影響與感動娓娓道來。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selenathomas/1383027957-2702909509.jpg)
蔣老師以「石破天驚」與「創世紀的手」,為米開朗基羅極其豐富精彩的一生分為兩部分來剖析。從米開朗基羅的童年母親缺席談起,一個石匠養子偶然獲得當時佛羅倫斯的大家族梅迪奇的賞識,得以在15歲時進入聖馬可的菁英學院學習,從此其不朽的創作生涯。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selenathomas/1383027957-654014097.jpg)
▲ 浮雕作品「梯階聖母」,從精緻細膩的衣紋、聖母聖嬰親情溫暖的肢體,傳達的寧靜、聖潔與祥和,16歲的米開朗基羅已經展現驚人的觀察力與完成度。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selenathomas/1383027958-1552950404.jpg)
▲ 高浮雕作品「戰鬥」,完成於米開朗基羅17歲,基督教與希臘文化正在米開朗基羅年輕奔放的心中產生衝擊,人有一部份是超然理性的愛,另一方面是貼近本質的肉體慾望,還原到人身體的原始,無法用理性分清楚的愛、熱情、沮喪、憂傷等等,都是糾纏。用人馬獸的波濤洶湧肉體糾纏,詮釋米開朗基羅此後一生窮究的美學原點。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selenathomas/1383027961-2486367475.jpg)
▲ 即使年紀輕輕就展現藝術的才情,米開朗基羅仍以精湛工匠的技術,完成普世工藝,例如這座梅迪奇家族的巨型燭台。在米開朗基羅身上我們看到對材料的瞭解、技術的熟練與藝術理念發揮的完美結合。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selenathomas/1383027962-953034567.jpg)
▲ 21歲時,米開朗基羅離開政治紛擾、洪水飢荒與瘟疫肆虐的佛羅倫斯,來到古希臘文明的發光地羅馬。以醉酒茫然的希臘酒神與半人獸牧神,挑戰基督教的感官壓抑與道德批判,詮釋青春、肉體、慾望與狂熱奔放。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selenathomas/1383027963-129034999.jpg)
▲ 又過兩年,米開朗基羅以驚人的節制與細膩詮釋一個母親對於兒子殉道最深沈的悲親情慟,「聖殤」,正在青春洋溢的他,正在感受生命的美,在基督教的題材裡又有希臘文化的影子,讓這對母子呈現一種戀人般的依戀,眉眼之間淡淡的憂傷,嘴角邊淡淡的微笑,流露出生命的消逝中隱約的殘酷美感。這件作品幾百年來不知震撼多少人心。而米開朗基羅終其一生都隨著自己的年歲與思考,差不多每隔二十年,就會重新詮釋這個主題,直到生命終結的那一天。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selenathomas/1383027964-1599221500.jpg)
▲ 後來米開朗基羅回到飽受天災疾病政治動亂折磨的佛羅倫斯,接受公共藝術委託,為這個受傷城市雕刻放在市政廳門口的大衛像。三年的琢磨,米開朗基羅推翻了以往大衛腳踩歌利亞頭顱的勝利者姿態的設計,而改採刻畫大衛在面對戰鬥的剎那。他認為生命最有意義的時刻不是勝利之際而是在勝利之前,以大衛糾結的眉心、嚴肅的神情、血脈賁張蓄勢待發的肌肉狀態,面對生命中難度與危機的備戰狀態才是美,一個凝視遠方、凝視對手、面對生死挑戰的生命價值,在佛羅倫斯的市政府門口前,風吹日曬與淋數百年(現藏於佛羅倫斯美術學院),鼓舞著面對命運各種挑戰的芸芸眾生。
▲ 摩西像,是米開朗基羅40歲時為當時教皇朱利斯二世的陵墓計畫準備的作品之一,雖然是垂垂老矣的先知摩西,在米開朗基羅的詮釋下,仍有充滿青春的結實肌肉,現存於梵諦岡聖彼得教堂。崇拜米開朗基羅的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先生,曾經帶著家人在羅馬走了6小時,就為到此一覽。(懷念孫運璿,P.297)
▲ 米開朗基羅為梅迪奇家族設計的陵墓,完整地呈現他對建築、雕刻與空間設計的技術與哲學。以他認為最豐富生動的人體姿態,可以表達「日」、「夜」、「黎明」、「黃昏」的時間抽象概念,也呼應了生存到死亡的生命過程。
▲ 米開朗基羅設計的梅迪奇家族圖書館一隅,在那個政教合一的時代,好幾代累積的多樣文化館藏,讓許多學者在此受到衝擊而撞擊出燦爛的文藝復興火花。入口前特別設計的緩坡石樓梯,讓人不自覺地放慢腳步,扶欄兩側的樓梯,好似帶領人們遨翔學習領域的羽翼,沈穩地引領人們從無知進入閱讀與智慧殿堂。這是米開朗基羅84歲完成的作品,呼應了他一生藝術創作啟發的源頭。
▲ 囚「Prigioni」,比起米開朗基羅其他細緻的作品,有著看似未完成的斧鑿粗獷,這個系列他從45歲開始創作,直到89歲過世,沒有展示或出售,這麼漫長的歲月中,他一刀一刀雕鑿刻畫人性底層的最深處,每一個人的肉體都是自己精神的囚牢,那些保留在軀體四周的粗獷石塊,如此糾結,像壓力、像眷戀、像苦悶,讓人苦苦掙扎。這樣深沈的呼喊,讓年輕時的蔣老師第一次看到真品時,不禁動容落淚。因此,所謂未完成,是真的未完成嗎?
午休之後,蔣老師透過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禮拜堂天蓬上的巨幅濕壁畫,繼續分享其不思議的「創世紀之手」。
▲ 西斯汀禮拜堂上19公尺高,面積500平方公尺的巨大天蓬,33歲的米開朗基羅利用4年的時間,仔細設計草圖,與牆上灰泥乾硬的速度賽跑,大氣澎湃地揮灑創作舊約聖經中宇宙初開、人類的初始與犯罪、災難與救贖的連環圖畫,讓幾百年來無數的人在地面仰望、驚嘆。
▲ 「創造亞當」,手指與手指觸碰,開啟了生命與愛,成為俗世的符號。
▲ 米開朗基羅將自己畫成先知之一,高高坐在十九公尺的天蓬上俯視人間,流露出悲憫與不捨的表情。
▲ 米開朗基羅以眾多的人物互相扶持依靠描繪懲罰與救贖的大洪水災難,救贖全在人與人的靠近扶持。神的信仰質疑與人的覺醒、人性的光明與黑暗,不斷在這鉅作中探討,也讓仰望著不斷地捫心自問。
▲ 在羅馬的Campidoglio廣場,米開朗基羅留下設計圖,由後人完成。偉大莊嚴又精密計算的放射狀舞台,加上為聖彼得教堂修建延續羅馬帝國風格的圓頂,設計美學與建築工藝達到極致的發揮,也留下不朽的符號。
一整天下來,聆聽蔣老師將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事蹟一一細訴,彷彿經歷其貫穿文藝復興的發光發熱近九十年,雖然感覺老師在舞台上聲音與動作是那麼沈穩優雅,但是在字句之間,仍然可以感受到他試圖將年輕以來的多次現場感受融合數十年的研究累積傳達。半晌,才好不容易回神,心情重回二十一世紀,暗暗期許有那麼一天,親臨現場,感受米開朗基羅一刀一斧一筆一劃刻畫生命的用情用力。
蔣勳「破解米開朗基羅」講座,2006年11月4日於台北中油大樓國光會議廳。
延伸閱讀:
蔣勳《破解達文西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