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23日星期六,颱風剛走沒幾天,距離東京西北方有260公里的新潟縣小千谷市附近,當在大家準備正在準備晚飯的傍晚時分,突然一陣強烈的天搖地動,發生了震源深度13公里,芮氏規模6.8,強地動1500 gal的淺層強烈地震,主震發生後兩個小時內還發生10次規模5以上的強烈餘震,災後一個月內發生有感餘震超過200次。新潟縣內許多建築物數度持續搖晃達一分鐘之久,甚至遙遠的東京也感受到4級震度,造成繼1995年阪神大地震以來規模最大,損失最多的「平成十六年新潟縣中越大震災」(The Mid Niigata Prefecture Earthquake in 2004)。
日本戰國時代被稱為「越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的筆下小說中的「雪國」的新潟縣位於日本海沿岸的中部,面積12,500平方公里,人口將近250萬,老年人口約23%,是個靠山面海又有河川與平原的縣份。新潟縣氣候四季分明,夏季多雨,冬季多雪,平均溫度15℃,年降雨量近2,000公釐。縣內八海山等高山帶來全國最多的降雪量以及品質優良的山泉水,河川沖積廣闊肥沃的平原加上氣候條件的搭配,栽種出最好吃,年產值超過1500億日幣的「越光米」等新潟米,相關米製品也頗受好評,動畫《櫻桃小丸子》裡,佐佐木爺爺的親戚寄來的超好吃仙貝,正是來自新潟。好米與好水的組合也造就新潟縣釀酒產業,全縣超過100家釀酒廠,釀造甘醇順口的大吟釀清酒等等,廣受市場歡迎,每年創造產值近550億日幣。縣內日本海沿岸,海洋資源豐富,除了水上活動興盛之外,海產豐富鮮美,使「越後懷石料理」受到老饕喜愛。其他著名的還有肉牛、錦鯉等豐富多樣的精緻經濟農牧業,可說是魚米之鄉。除了農林漁牧產業,新潟縣早在17、18世紀江戶時代就是日本海的交通中心,19 世紀後它同時是對俄羅斯、韓國等國貿易的重鎮。近代又建設有新幹線、5條高速公路、國際機場與港口,不論對內對外都是日本海沿岸的海陸重要交通樞紐。
新潟縣中越地震發生之後,各學術單位、學會相關研究學者紛紛到現場實地勘查,普遍認為造成中越大地震的原因是此次地震的地區存在地下褶皺帶,褶皺長40至50公里,呈東北至西南走向,褶皺帶上有大量斷層活動。由于太平洋板塊每年以數厘米的速度向西擠入日本列島下方,而東日本海所在的歐亞大陸板塊每年以1至2厘米的速度向東移動,與太平洋板塊發生碰撞。板塊間的相互作用在新潟地區形成了「變形集中帶」,而這次西北-東南擠壓的逆斷層錯動,同時牽動附近六日町斷層、小平尾斷層等斷層,造成極大的影響。
地震強烈的搖晃造成區域內30多萬戶停電、停水、停話和瓦斯供應中斷,還發生零星火警。建築物倒塌嚴重,死傷事故多由此而起。總計51名死亡,4,800名輕重傷,10萬多人撤離家園疏散到避難中心或戶外帳棚安置。房屋全倒半倒超過15,000棟,部份損毀的房舍更超過10萬棟。值得注意的是死傷人員當中,有不少是災後因為躲在車裡或狹小避難空間造成經濟艙症候群或引發原先慢性疾病併發症的老人與抵抗力較弱的幼兒。而因避難暫居造成憂鬱、精神壓力負荷過大的情況也相當嚴重。
交通方面,JR東日本公司載有100多名乘客,由東京以時速200公里速度開往新潟的上越新幹線列車,於地震發生時由於途中13公尺高的高架軌道變形,發生脫軌側傾40度事故,所幸全員均安然無恙。這是1964年東海道新幹線開業營運以來,第一次發生列車出軌事件(上越新幹線脫線事故),震災兩個月後才恢復全線通車。新潟地區在稍早同年七月發生豪雨成災以及更勝以往高達10個颱風侵襲造成之風災,再加上地震影響,山區許多地方發生大量崩塌、土石流,縣內多處道路因上邊坡滑落,崩塌,下邊坡移位、路面下陷,凸起及龜裂等原因而中斷,聯外交通幾乎全部中斷,造成救災困難。也發生多處土壤液化情況,上千個人孔蓋因周遭土壤液化而突出地表。
除了餘震不斷、缺水乏電外,災後第二天晚上新潟地區又遭受深秋第一道寒流侵襲,逼近5℃的低溫夾帶雨水,不但讓救援物資運送困難,使露宿避難的災民的情況更加艱難。加上隨即進入11月下雪冬季,眾多受損房舍來不及修復無法承受積雪,使得災情真正「雪上加霜」。
根據新潟縣府的災後調查統計,新潟縣中越大地震損失相當慘重,五十八個轄內鄉鎮市的農林水產方面損失,高達1326億日圓。其中光是錦鯉飼養業就損失65億日幣、肉牛損失9億日幣,農田損毀、農業相關設備損失超過530億。工商業界也蒙受近800億日圓的打擊。另一方面,道路、河川等公共建設和土木設施的損失,高達1821億日圓,合計震災經濟損失超過3000億日圓。然而災區家庭投保地震險比例才10%,比例極低,而這些1萬多件的理賠總計此次保險理賠就高達138億日幣。災後復建是條漫漫長路,直到一年半後的今天,仍在持續進行。
面對嚴重震災,日本上下展現多年地震防災演練的有效反應,在主震發生後一個小時內,首相官邸的「官邸對策室」與地方災害緊急應變中心皆已成立,啟動「第三級非常勤務態勢」狀態,自衛隊也出動直昇機支援撤離受困災民甚至山區肉牛以及搜救人力動員,展開安排避難所、架設防寒帳棚、避難所、調度救援糧食、清水和衣物等物資、搶修道路與民生管線等各項救災行動。而民眾的反應也相當鎮定,這和長期推動地震防災、定期避難演練與危機管理都有關係。
與日本同樣處於地震帶島嶼型環境的台灣,在地震影響大地工程方面,有著許多相類似之議題值得交流觀摩,今年由日本的地盤工學會(JGS)主辦的「第二屆地震與豪雨誘發之地工災害,日本台灣聯合研討會」(2nd Japan-Taiwan Joint Workshop Nagaoka, Niigata, Japan, May 18~20, 2006)就選在2004日本新潟中越大地震災區的長岡市舉辦,台灣方面則由大地工程學會、台灣營建研究院協辦。此會議中台灣參與學者及工程界人士23人,日本學者25人,其餘國家3人,針對會議主題「大地震與豪雨引發之大地工程相關災害」(Geotechnical Hazards from Large Earthquakes and Heavy Rainfall)發表論文與交換心得。從東京親身體驗上越新幹線來到新潟縣長岡市,第一天會議主要重點是在地震誘發山崩、豪雨誘發山崩、液化相關現象評估。當日會中宣讀關於近期研究的「台灣大甲溪崩塌地暨土石流調查及因應對策研究」與「台灣青山電廠復建可行性評估」兩計畫相關之成果內容。與會學者對於日本新瀉地震與台灣集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差異問題討論熱烈,目前初步瞭解日本新潟地震的崩塌地主要是地震後之豪雨造成更大規模之崩塌,此方面與台灣大甲溪的崩塌情形不同,另外河床抬升與土石流問題在日本的經驗較為少見。第二天會議各論文宣讀則是關於土壤液化與地盤改良、性能設計法與相關主題、近期地震的災損。會議中吸收到各家不同研究領域及看法,收獲良多。
延伸閱讀
◎ 2004新潟縣中越大地震(新潟縣政府官方資料)
◎ 2004新潟縣中越大地震震災現場照片集
◎ 新潟地區過去地震歷史
- Jul 22 Sat 2006 07:00
2004新潟縣中越大地震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