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

「天地大美有三:一曰形之美,二曰道之美,三曰德之美。形之美,曰充盈,曰精致;道之美,曰通達,曰剛健;德之美,曰包容,曰不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故聖人述而不作。非不作也,述而不失其美也,觀其述而知其美也。」
 ~ 莊子《知北遊》

 


一生致力於美學教育、藝術欣賞的蔣勳,集結近年來在每週定期播出的廣播節目「美的沈思」中談論的生活美學,攝影師也在蔣勳八里的居所捕捉了許多居家鏡頭,而成這本《天地有大美》。引用莊子的言論,蔣勳以為除了藝術,「美」,是在生活中食、衣、住、行無所不在。蔣勳以為莊子所說的「庖丁解牛」正是生活美學的例證,觀察自身周遭的生活百態也正是發掘生活美學的方式,像菜市場中潤餅師傅全身韻律動作甩動手上麵糰和以優美弧度下手在熱鍋上抹出薄度恰到好處的潤餅皮,美就蘊藏在師傅專業專注的神情與動作中,就是對品質的執著。

談到「食之美」,吃常是最被回憶的感動,也是認識美的重要開始。看到這,令我聯想到許多人氣興旺的blog,正有不少是以美食感動為主題。追求食之美不是非要餐餐精緻,非高價料理、美酒不吃,但是狼吞虎嚥、吃到飽、外食速食確實戕害了現代人的味覺與美學。而蔣勳也認為發揮食之美的料理常常多不是高級的大菜,而是有傳承的小吃或是家人的烹調。從小吃世代堅持的品質、動手料理的過程發掘食材與烹調趣味以及對自己與家人的關愛,細細品嚐箇中滋味,體會酸甜苦辣豐富人生。




談到「衣之美」,除了穿新衣服、名牌衣服是一種快樂,穿著有自己獨特而且適合的風格與品味才是美;服裝乃至鞋子都是身體的記憶,這種珍惜記憶、珍惜物質的美,讓人自得自知而不陷於每季的流行漩渦。

談到「住之美」,從重視居家與社區環境,讓「房子」成為一個「家」,一個家人願意回去的心靈空間,而不是只在追求富麗裝潢、名貴傢俱的豪宅。而在蔣勳的記憶中,用心烹調每日三餐、用米漿漿過陽光曝曬被子、邊打毛線衣邊講傳奇故事的母親,所營造的居家空間,不但溫暖,而且可說是生活美學的實踐。母親為家人付出的愛,在生活中成為了永恆的美、記憶與感謝。城市中古老建築的保留,能將文化與記憶留存,如果不斷任意破壞、消除記憶,就無法凝聚美。



談到「行之美」,在工業革命後,交通工具的快速發展,在人們追求速度與快感的同時,應該能夠選擇合乎美的移動方式,因為生命並不是從生到死都得拚命地趕、趕、趕。當然生活的節奏隨著時代的變化,也必然有不停加速的時刻,但是生活的節奏應該如同開車時油門與煞車並行,讓速度在加快跟緩慢之間有平衡感,才有欣賞生命的可能。法國發展出子彈列車、協和號噴射客機、都會區的捷運系統等等高速交通工具,然而也同時發展了完善的步道與自行車道系統,讓人們在移動中有選擇的快樂。


雖然美就是存在於這些食、衣、住、行的點滴記憶與累積,但不代表揚棄現代科技才能實踐美,而是在周休二日或有閒暇之餘,先別急著附庸風雅的趕場參加藝術活動,而是由思考後安排選擇,在速度中求得協調與平衡。當開始試著調整生活的節奏,體察生活中的幸福時,也要做適度的調配,因為美也是和諧,過與不及都不適當。此外,美也是一種從自我主觀認定的價值與感覺,我們在體驗生活美感經驗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尊重他人不同的選擇。尊重與包容是體驗生活美學最基礎而重要的態度。

書中一再強調「忙」字,「忙」是「心」+「亡」,如果太忙,必會陷入「忙、茫、盲」,心靈最後一定會死亡。整個生活美學最重要的就是讓心不亡,如果心已經無法感受,即便最美好的事物發生眼前,也必然會視而不見。而不匆忙,就是慢下來調整生活腳步,蔣勳認為,因為慢,才能尋找到自己對生命之美的感受,才有機會停下來關照生活、享受生命。這些「慢食」、「慢行」等概念與2005年康健雜誌10月號的專題「
慢生活,真快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靜靜想,細細看,原來生活處處皆是美。

《天地有大美》
遠流出版,2005.12初版
16K288頁平裝全彩印刷
ISBN:9573256886

IC之音:《
美的沈思》(蔣勳主講,週五晚間8:00首播,週日上午11:00重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靈角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4) 人氣()